您当前的位置 : 首页 >> 图片新闻

杨田镇红色梅溪陈家村:革命精神薪火相传

发表时间: 2022-06-24 11:36:53 来源: 县文明办
  陈家村,位于330国道边,梅溪河穿境而过,村庄占地面积约165亩,有170余户700多人口,村民多以陈姓为主。
  1938年10月,中共青阳工委在此成立,1939年9月,经皖南特委批准,青阳工委改为青阳县委。这段烽火岁月里,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,无数仁人志士加入中国共产党,参与抗日救亡运动,以坚定的政治信仰铸就坚不可摧的抗日精神,让红色基因在这片革命沃土里生根发芽、代代相传。

  梅溪陈家村

  1938年,中共青阳县委(工委)在此成立之后,革命的火种就此点燃,掀起了一波又一波、轰轰烈烈的革命热潮。红色的沃土孕育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、纺织工业部副部长陈维稷等杰出人物。

  近些年,杨田镇深入挖掘红色资源,传承红色基因,红色村庄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。沿村庄道路而行,一棵树龄约160年的古树屹立在村口,守护着一方水土,见证着红色梅溪革命精神的薪火相传,当地人称“子孙树”。树影斑驳,两边墙上镌刻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党史重要论述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革命故事墙绘彰显红色底蕴。



  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”。融入红色文化元素中共青阳县委旧址广场(又名星火广场),让村民在休闲的同时,接受红色文化熏陶,传承红色基因,感受美丽乡村的崭新变化。


  中共青阳县委(工委)成立

  在陈家村,有一座徽派古民居建筑。远远看去,灰墙青瓦,古朴厚重。1938年10月,由新四军政治部和皖南特委批准,这里成立了中共青阳县工委,属皖南特委领导。抗日的烽火在这座经历岁月沉淀的独幢小楼里渐渐燎原,党支部的坚定政治信仰也在这座“红色”小楼深处生根发芽。

  1938年,工委书记方向明想从上层人士入手开展统战工作,他们派出了一个叫陈维稷的人出面。陈维稷就是杨田梅溪陈家村人,大学执教的他毅然决然回乡建设,组建了青阳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,亲自到各地去,北乡一带的中小士绅都给他团结了,有影响力的陈次权、国民党县长操竹友也都团结到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中去了。

  1939年5月,青阳工委又在国民党杨田乡公所中秘密发展了十几名党员,成立了党支部,书记先是许章法,后由陈法雨担任;同期,工委还在梅溪、八甲王、杨田埂、里垦沈、火焰山脚下建立了党支部或党小组,至7月间党员发展到200余人,便成立了杨田区委,至此,青阳工委下辖一个区委,3个秘密支部。

  根据青阳抗日斗争形势,皖南特委和新四军政治部又派沈鹰来筹建青阳县委,1939年9月,经皖南特委批准,青阳工委就改为青阳县委,沈鹰担任书记。县委成立后,仍然坚持抗日救亡与组织发展并重,党的领导也得到了加强。最盛时期有235个支部,党员723名。县委的管辖范围较之前工委也明显扩大,除西乡外,几乎覆盖全境。

  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就像一颗火种,逐渐点燃熊熊火炬,这座“红色”小楼也成为了坚定信仰、照亮前路、指引胜利的方向。直至1940年10月,留守青阳的党员关系全部交给陈法周领导。至此青阳县委停止了活动,所属组织转入地下活动。

  2021年,杨田镇对旧址进行保护性修缮,现在我们可以看到,旧址分上下两层结构。楼下主要由四个主题展厅组成,分别是:“红色人物”、“统一战线”、“反顽斗争”、“抗日救国”,全方位展现了我党在青阳抗日斗争历史上的那段峥嵘岁月;楼上是阅览室和宣教室,构筑立体化学习阵地和宣教平台。

  梅溪农抗会的组建与活动

  为了打击侵略者,保家卫国,1939年7月,青阳抗日特工团团长沈赞成,副团长陈次泽,组织股长陈中明等同志,在党组织的领导下,在杨田梅溪一带做群众工作。他们走村串户,宣传党的抗日主张,发动农民参加抗日斗争,在此基础上,由陈次泽等同志负责筹建农民抗敌协会。开始只有20多人报名,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动员,逐渐增加到400多人。同年9月,由陈次泽、施运之主持,在杨田梅溪陈家祠堂召开了成立大会,正式宣布成立了梅溪农民抗敌协会(简称“农抗会”)。

  农抗会内,设理事9人,监事3人。经过协商、推选查三元、陈法雨分别担任农抗会的正、副主席。

  农抗会成立后,分别在梅溪陈、下边施家、田坂村、风冲、八甲王等地举办了五所冬学(夜校)。组织会员一面学习文化知识,一面进行抗日爱国思想教育。担任教学任务的是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教师。许章法、陈法周、许英汉等同志也经常给会员们讲课。

  当时,农抗会的主要任务是:站岗、放哨、送信,为新四军筹集粮食、当向导、送情报等。皖南事变后,还担负起掩护地下党组织活动,营救和护送突围部队指战员的任务。

  岁月易逝,初心不改。如今,这里被打造成了红色教育基地,为传承红色文化奠定坚实根基,革命精神薪火相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