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 : 首页 >> 道德建设

青阳1户家庭荣获全国五好家庭称号

发表时间: 2018-05-17 15:26:11 来源: 县文明办

为纪念“5•15”国际家庭日,全国妇联1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第十一届全国五好家庭表彰大会,隆重表彰1000户全国五好家庭。池州市青阳县汪丽家庭荣获“全国五好家庭”称号。

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十一届全国五好家庭——汪丽家庭。

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、最无私、最深情的爱。在安徽省青阳县朱备镇,九子岩下,青通河畔,美丽的小山村,清澈的河水在静静地诉说着另一种爱:无私、深情、眷恋,那是女儿对母亲的爱,深深的爱。这段“不离不弃孝心,无微不至守护”的母女之情早已被人们传为佳话。

孝老爱亲演绎美德

青阳县朱备镇江村村岭汪组有一个温暖、温馨的大家庭,7口人组成的大家庭:和蔼可亲90岁的爷爷、善良勤劳的爸爸妈妈、两个活泼可爱的宝贝女儿、一对年轻恩爱的夫妻。这户家庭的主心骨就是年轻的女主人——汪丽。她的家本来是一个幸福的家,然而一切因为母亲意外的摔倒让这个家庭的故事改版再改版。用汪丽的话说从母亲摔倒后这个家就开始过“难”。

2003年汪丽和打工相识相爱的丈夫王树理喜结连理,婚后第二年大孩子出生,给这个家带来了欢乐和幸福。在孩子三岁的时候,为了生活,汪丽夫妇商量,把孩子交给母亲带,自己和丈夫继续外出务工挣钱。可是,不过三个月的时间,2007年5月17日,也是汪丽永远忘不了的让这个家过“难”的那一天,接到家里的紧急电话:赶紧回家,母亲摔倒了!来不及细想,她和丈夫匆匆踏上回家的路。等她到家,家里人已经将母亲送到了镇上的医院。当时家里人都以为母亲从一米多高的坡上摔下不会太严重,就住进了镇上的骨科医院,但半个月过去了不见任何好转,每天吃中药,母亲肚子胀的很大,情况严重到生命随时有危险。汪丽赶紧将母亲转到县医院,经过半个月治疗后,病情有所好转,可是颈椎一直不能动,后又转到芜湖弋矶山医院,做了几次手术,也没有大的转机。家里所有的积蓄花完了,还向亲戚朋友借了许多钱,最后医生给出诊断结果:高位截瘫,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。无奈,汪丽只好把母亲接回家照顾。

经常家中只有父母和汪丽三人,给母亲进行全身的肌肉按摩

已经是生活中定时定量要做的事,此时父亲给母亲

喂着香蕉,一家三人在一起勾画着这日日出现的场景

这一照顾就是十余年。人生有几个十年?转眼,汪丽就这样度过了她的难忘的十年:每天一大早,小山村还在梦乡的时候,她就起来了,为母亲擦洗身体,准备一家人的早餐,送孩子去上学,回来收拾家务,为母亲换导尿管,帮母亲翻身,按摩身体;然后中餐、为母亲翻身、晚餐、为母亲擦洗身体,督促孩子学习,安顿母亲睡觉……瘫痪在床的人卫生清洁是首要,雷打不动的一个小时翻一次身体,逢到外出,汪丽的手机都要设置好闹铃,一小时就提醒,再忙她都要赶过去给母亲翻个身。白天还好,有父亲搭把手,夜晚为了让白天劳累的父亲睡个安稳觉,夜里给母亲翻身就是汪丽一个人的事,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,她把自己的床支在母亲的床旁,带着孩子和母亲一起睡。夜里,只要母亲有一点点动静,她就一骨碌爬起来,查看,翻身。

汪丽给母亲按摩腿部肌肉,两个女儿在一旁与外婆外公聊天

按照农村的赡养习惯,90高龄的爷爷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到汪丽家居住,有时一住就是四、五个月。爷爷腿脚不便,几乎也是瘫痪在床,老人的生活习惯和年轻人不同,吃饭早,睡觉早。早上一大早起来,顾不上母亲,先把爷爷的火桶搞好,让爷爷起来就有热乎乎的火桶烘着,然后给爷爷倒便桶,洗漱;有时候早饭迟了,老人还会抱怨几句,汪丽总是乐呵呵地笑着:爷爷,不急不急,明天早上一定早一点啊。

两个姐姐心疼汪丽,每个周末轮流回家帮忙,给母亲擦洗身体、翻身。可是,习惯了汪丽的照顾,母亲总是嫌姐姐们手重,嚷嚷着非得汪丽做。就这样,每天再苦再累,对一家老小,汪丽都是热汤热饭,端屎端尿,没有停歇。

时间就这样忙忙碌碌过去了,一天、两天,一年、两年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汪丽,从一个29岁,风华正茂的年轻妈妈到40岁成熟端庄的不惑女子,记不清为母亲翻过多少次身体,记不清多少个夜晚没有睡个囫囵觉,记不清给两个孩子多少次的许诺却总不能兑现,也记不清多少次背着父母亲悄悄地流泪。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在瘫痪母亲的吃喝拉撒,在一家老小的穿衣吃饭中度过。可是,为了母亲,为了这个家,她无怨无悔!

互敬互爱坦诚相待

说到这个家,汪丽觉得最歉疚的就是对丈夫王书理。她说如果不是丈夫支持,她也很难撑起这个家。为了让妻子安心照顾母亲,为了给家里增加收入,王书理只身外出务工,常常一走就是一年。每年要到春节前夕才能回来。在家里,夫妻二人互敬互爱,王书理是蚌埠人,两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,有不同的性格,不同的生活习惯,不同的爱好,因为爱情他们走到了一起。俗话说的好,相爱容易相处难,就是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也曾让这对小夫妻产生摩擦。刚开始,他们之间最大的问题是饮食习惯。丈夫喜欢吃面食,但汪丽从小吃惯了大米饭,两个人时常因为吃什么而闹的不开心。后来汪丽想着,丈夫离开自己的家,随她一起到家乡生活,自己应该要体谅一点,该为丈夫做点什么。后来每次做饭的时候她都不忘蒸点馒头,或做点面食,丈夫看到这些,自然明白了妻子的心意。

春节回来,王书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母亲理头发。剪过头发的母亲每每对汪丽说:“只有书理回来我才能清爽一点”。不仅如此,为了给妻子减轻负担,只要他在家,喂母亲吃饭,给母亲翻身的事,王书理全接下;陪着母亲聊天,说说外面的事,说说打工的事。王书理一回来,惹的母亲常常忽略汪丽,就说自己有福气,有这么一个好女婿。王书理的回来,最快乐的还有孩子,因为照顾母亲,汪丽每一次对孩子的承诺都会让孩子失望,所以,孩子们就眼巴巴地盼着父亲回家,陪她们进城,逛逛超市,买点图书。是啊,几年了,王书理没有一句怨言,和妻子一起担起这个家的一切。2012年,汪丽和王书理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。别人家的女儿做月子,都是母亲忙前忙后照顾着,汪丽坐月子靠着两个姐姐来帮衬。满月后,汪丽就坐不住了,一摊子事等着她。多了一张小嘴,更加忙碌,生活的负担也更重了。汪丽就像一个抽动的陀螺一刻不停地旋转在小宝和母亲、爷爷之间。不过,只要丈夫回来,汪丽在安顿好母亲的同时也尽可能抽时间陪陪丈夫和孩子。丈夫外出的日子里,视频成为夫妻俩沟通交流的最好的方式,他们互诉生活之累,相思之情,爱护之意。面对繁重的生活压力,小夫妻总想着给对方多点宽容,多点谦让,多点谅解,多点爱意。尤其在处理家庭的大事时,夫妻平等相待,互相通气,共同磋商决定,用自己的爱心真情共同努力创造了这个温馨的家。

潜移默化传承感恩

老父亲守着几亩稻田和菜地,只为给女儿减轻一点点负担;理解自己、支持自己的丈夫,外出打工只为给这个家多挣点钱…… 再苦再累,有一家人互相帮衬,汪丽每天重复着做了无数遍的事情毫无怨言。身教重于言教,夫妻相敬相爱,正直做事,善待老人,每次全家人一起吃饭,总是把好吃的菜往爷爷、父母、孩子碗里夹,让老人和孩子们多吃点。上街时也是惦记着给老人、孩子买点东西,家里的重活,能自己做的就不让老人累着。

放弃自己的所有爱好和休息时间,汪丽毫无怨言,可是她一直觉得对不起孩子,对丈夫歉疚,对孩子则更加歉意,她也不记得有多久没带孩子们出去玩了,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随父母到处游玩、躺在妈妈的怀里撒娇,孩子们也时常偎在妈妈的怀里,央求妈妈带她们出去玩,可看着床上的母亲和爷爷,汪丽实在迈不开陪同孩子的脚步,不得不放弃陪同孩子。在汪丽的教育和影响下,孩子们不仅理解妈妈,常常主动帮妈妈做事,陪外公外婆聊天。如今,大孩子13岁了,她操着依然稚嫩的声音对妈妈说:妈妈,我能帮你照顾外婆了。只要做完作业,她就帮妈妈扫地,洗碗;帮外婆翻身,喂外婆吃饭。孝老爱亲让这个家其乐融融。

家里客厅的墙壁上挂满了女儿在学校得到的奖状,

每一张都是这个家的自豪和荣誉,

给这个5口之家增添了很多的欢乐

走访中,我们问汪丽:“家是什么?”汪丽朴实地说:“家是一份责任,是彼此真诚相待,是温暖的港湾。有了家,生活中的每个日子才会格外温馨幸福。”说到今后,汪丽说:“我辛苦点都没什么,就是妈妈太苦了,躺在床上不能动,我就是想让她尽量舒服点。”

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?汪丽,用她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女人柔弱的坚强和善良,对母亲深深的眷恋,十年一转眼,十年如一日,十年的点点滴滴,谱写了一段孝的佳话,善的故事。汪丽的大孝大善,用无私、博大的爱,感动、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,让九子岩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开出一朵朵孝善的美丽之花。(池州女性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