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阳县高位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
既抓“颜值”提升 更重“气质”塑造
近日,笔者走访了蓉城镇杨冲村斗胜中心村、新河镇十里岗村黄檀新村中心村、杜村乡长垅村九子岭中心村、酉华镇宋冲村宋冲中心村:漫步在农家小巷里,一幢幢江南风格的小楼鳞次栉比,一盏盏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笔直挺立,一间间改造过的厕所干净整洁,一条条平坦宽敞的鹅卵石步道直通农家小院;新建的文化广场上,人们正惬意地闲聊、娱乐和健身。休闲凉亭、风雨桥梁、文化长廊,这一组组令人欣喜的画面,正是我县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写照。如今,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,走出了一条农村美、农民富、城乡和谐发展的新路子。
2017年,我县将继续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,结合实际,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全域化、新型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,统筹生态、生产、生活,注重地方特色,突出农村风貌,促进产村融合,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。
统筹布局,规划引领。以保护生态环境、尊重经济规律和顺应农民意愿为基本原则,因地制宜,分类编制建设规划,精心设计建设“路线图”,点面结合,全县推进。在空间布局上,青阳县重点围绕境内318国道、103省道沿线和环九华山区域周边规划建设特色小镇、美丽乡村,突出这个“两线一圈”,打造“四条美丽乡村走廊”,借此实现整县推进。在规划编制上,根据各村不同区位条件、资源禀赋、发展基础、文化底蕴等实际,按照“一村一景”、“一村一品”的要求,高标准、高起点编制美丽乡村规划,着力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。
农民主体,多元参与。建立健全“党政引导、部门联动、农民主体、社会参与”的共建机制,注重凝聚各方力量,整体推进建设,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任务快速有效推进。美丽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,只有领导重视,各乡镇、部门密切配合,农民踊跃参与,才能切实形成合力,整体联动,顺利推进。目前我县已基本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由一个部门“独唱”到各乡镇、各部门“大合唱”的根本性转变。同时,注重激发村民的“主人翁”意识,引导村民主体作用充分发挥,使美丽乡村建设成为群众个个热心拥护、人人自觉参与的一项民心工程、民生工程,使广大村民从“袖手看”变为“动手干”,并由此带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,在全社会营造出关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。
建管并重,产村融合。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新常态下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,不断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涵,真正实现村美民富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建管并重、内外兼修,既抓“颜值”提升,更重“气质”塑造。在改善人居环境、彰显村居风貌的基础上,不断完善村容村貌长效管理机制,更加注重立足资源条件、发挥环境优势、突出人文特色、统筹开发利用,深度挖掘传统民俗、人文典故、地域风情等民间文化底蕴,大力推进优势产业、特色产业与美丽乡村融合互动发展,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业、大健康产业发展等一体规划、同步推进,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转型升级,真正使美丽乡村“建得成、管得住、发展得好”,实现由“美丽乡村”的量变到“美丽经济”的质变。
提升理念,良性发展。坚持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始终,注重与原始生态、人文特色、产业基础、农村实际等有机结合起来,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,充分体现农村特点,彰显乡土气息,保留乡村风貌,厚植文化底蕴,引领乡风文明,尽量“不推山、不填塘、不砍树,不搞大拆大建、不搞过度硬化”,切实避免“千村一面”,努力发挥好独具地域特色的“山、水、土、气”独特禀赋,并积极引导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,真正使美丽乡村建设走向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,努力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,让美丽乡村建设“留得住青山绿水,记得住乡愁”。